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豆芽

爱看书------爱上双人舞

[复制链接]

14

主题

75

回帖

234

积分

中级会员

积分
234
 楼主| 发表于 2024-2-7 10:24:57 | 显示全部楼层
假如没成长,在恋爱婚姻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一个没有充分成长的人,他会欠缺上面36项中的某些心理素质,同时会有与那些素质有关的问题出现,看看今天社会里青少年的问题,便会很容易知道他们在哪些地方没有充分成长了。   
    总的来说,没有充分成长的人,还会保持小孩子的心态:不负责任、没有做该做的事、不能妥善地照顾自己、有问题出现时不是逃避就是找别人代其解决、多抱怨、无力感重、人际关系欠佳、只求外表威风、不讲实际的提升……
    这样的人,往往期望在婚姻中找到父母,而婚姻配偶是不能做对方父母的,就算愿意也绝对不会成功。所以,很快便有失望的情绪出现,对对方有大量的不满,婚姻可能因此而变得极不愉快。
    不少婚姻里,因为两人都没有充分成长,而每天都生活在争吵中。这样的人,在婚姻破裂分手时会感到十分痛苦,不愿放弃对方。他们的内心有一个矛盾:这个伴侣不能继续,但是,我不能放弃爸妈!
    有人结束一段婚姻,很快便展开另一份感情,也有人在一份出现了问题的感情关系尚未结束时便展开另一份感情关系。这些人都是迫不及待地在找爸妈,结果是另一次的失败和失望。
    没有充分成长的人,如果了解了自己的状态与需要,就可以不断提醒、约束自己的思想行为,从而帮助自己补回那份成长。这是一个过程,需要一段时间,若能有NLP的帮助,会更快、更理想地完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

主题

75

回帖

234

积分

中级会员

积分
234
 楼主| 发表于 2024-2-7 10:26:0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豆芽 于 2024-2-7 10:30 编辑

埃里克·埃里克森的“成长的五个阶段”

    社会学家埃里克·埃里克森(Eric H. Erikson)的研究指出,一个人从生到死,共经历八个心智成长的阶段。如果在某个阶段里因为某些原因而没有充分地成长,这个人在生活中会感到乏力出现困扰。最初的五个阶段应该在21岁之前形成。我发现很多辅导个案的情况与他说的吻合:今天的心理障碍.与成长过程中的心理需要未能得到满足有很大的关系。
    21岁之前五个阶段的主题成长需要是:
      ·第一个阶段:1岁以前—信任与不信任
      ·第二个阶段:2岁一3岁—自主与羞愧
      ·第三个阶段:4岁一5岁—主动与内疚
      ·第四个阶段:6岁一11岁—勤勉与自卑
      ·第五个阶段:12岁一21岁—对身份与角色的困惑

    下面简略地介绍每一个阶段的意义。

    第一阶段:1岁以前  信任与不信任
       孩子的需要或行为:        
       ·肚饿—被喂食物
       ·受惊—被拥抱
       ·哭泣—被拥抱
    若在这一阶段孩子的需要得到满足,孩子会觉得生长在一个安全的地方。长大后,会是一个开朗及信任别人的人。
    若家长未能在这一阶段满足孩子的需要,孩子会觉得生长在一个不安全的地方。
    由于孩子的需要未能从家长那里得到满足,长大后可能会出现以下的个性(特征):
       ·表现得异乎寻常地害怕被遗弃;
       ·拼命地寻找一个依赖的对象;
       ·需要别人照顾;
       ·不能信任任何人。
       与此阶段有关的成人心理障碍:
       ·竭力维持毁灭性的感情关系,而且表现出偏执狂症的倾向,如暴饮暴食,或过分地需要别人的夸奖。

    第二阶段:2岁一3岁—自主与羞愧
    孩子的需要或行为:
    ·孩子开始学习如何控制自己的生理机能,注意到身休的能力及限制(如控制大小便)。
    若这一阶段孩子的需要得到满足,受到家长支持及尊重,他会获得充满自主能力的感觉,觉得他自己对这个世界有一份影响力。
    若家长未能在这一阶段满足孩子的需要,孩子在成长中得不到鼓励,或受到恶意的批评及嘲笑,尤其是在他尝试学习如何控制大小便的过程中,他很容易产生害羞及羞愧的感受。
    由于孩子的需要未能从家长那里得到满足,长大后可能会出现以下的个性(特征):
    ·经常觉得自卑、无用及不可爱;
    ·不相信自己在世界上有存在的理由;
    ·把自己塑造成一个必须依靠别人的人;
    ·觉得自己生存的权利取决于对别人的重要性;
    ·经常做出不恰当的道歉。
    与此阶段有关的成人心理障碍:
    ·不知道白己真正需要些什么,不能拒绝别人的要求,害怕有新的经验,害怕面对别人的愤怒。

    第三阶段:4岁一5岁—主动与内疚
    孩子的需要或行为:
    ·喜欢幻想、创造及按照白己的主意行事;
    ·发展出主动性。
    若在这个一阶段孩子的需要得到满足,受到家长的支持,他会常常说出他的想法,表达他的情绪,并且他会发展出一份健康的好奇心。
    若家长未能在这一阶段满足孩子的需要,家长不支持他,反而因他做出的尝试而处罚他,他会觉得内疚、有犯罪感,因而停止他的主动性,或者秘密地进行。
    由于孩子的需要未能从家长那里得到满足,长大后可能会出现以下的个性(特征):
    ·害怕犯错;
    ·感到无助及内疚;
    ·只懂得安慰别人;
    ·回避风险;
    ·隐瞒错误。
    与此阶段有关的成人心理障碍:
    ·不能认识或表达内心的感受;
    ·害怕说出内心的事情;
    ·对感情关系负上过分的责任;
    ·不断地去讨好别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

主题

75

回帖

234

积分

中级会员

积分
234
 楼主| 发表于 2024-2-7 10:30:3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豆芽 于 2024-2-7 10:31 编辑

    第四阶段:6岁一11岁—勤勉与自卑
    孩子的需要或行为:
    ·这一阶段的孩子,会开始与别人竞争及比较。
    若在这一阶段孩子的需要得到满足,老师和家长鼓励孩子学习并表示孩子与其他孩子有同样的能力,孩子将会受到激励而变得有活力。
    若家长未能在这一阶段满足孩子的需要,经常严厉地批评或忽略了孩子,孩子会不信任自己,或者不会自觉地做事。他会产生不配做某件事或不及别人的感觉。
    由于孩子的需要未能从家长那里得到满足,长大后可能会出现以下的个性(特征):
    ·避免参与任何的竞赛或极度喜欢与别人竞争;
    ·觉得不安全及不如别人;
    ·对自己或别人吹毛求疵。
    与此阶段有关的成人心理障碍:
    ·凡事要求完美;
    ·经常拖延及耽搁;
    ·不知如何达到目标。


    第五阶段:12岁一21岁—对身份与角色的困惑
    孩子的需要或行为:
    ·找出怎样适应世界的方法;
    ·接受自己生理上的变化;
    ·界定自己对于异性的身份;
    ·界定在同性和同辈里的身份;
    ·确定人生应怎样过。
    若在这一阶段孩子的需要得到满足,允许他去探索自己的梦想及感觉,尝试新的想法,他会发展成为一个接受自己的人。
    若家长未能在这一阶段满足孩子的需要,不支持他,又不引导他去探索,而只是过早地强逼他进入某一个角色,他会形成反叛的个性或者变成一个轻浮的人。
    由于孩子的需要未能从家长那里得到满足,长大后可能会出现以下的个险(特征):
    ·不正确地表现出青春期的行为;
    ·对自己人生角色感到矛盾;
    ·不能确定人生目标;
    ·依靠情感关系或事业成就去肯定自己的身份。
    ·与此阶段有关的成人心理障碍:
    ·需要不断地谈恋爱;
    ·需要凭拥有的财物、认识多少人及工作成就去确定自己的人生地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

主题

75

回帖

234

积分

中级会员

积分
234
 楼主| 发表于 2024-2-7 10:32:38 | 显示全部楼层
NLP中的“自我价值”概念

身份、自我价值和角色

    一个人的“身份”是他作为一个“人”的最高层面:我是一个怎样的人,我有一个怎样的人生(内地心理工作者称之为“自我”)。“身份”是一个综合的名称,为了能够对“身份”有更多的认识,我们需要看看它的实质,那就是“自我价值”。   
    自我价值是一个人的最重要的本质,就像是一颗钻石的本体质素,身份就是整颗钻石。钻石的多个面,向不同的方向反射出钻石的光芒,就如一个人生活中的多个角色,其实都是这个人的自我价值的反射面。所以身份是由很多个不同的角色组成,每个角色都有一不完全一样,甚至很不同的信念、价值观和规则。
    综上可知,自我价值(身份)包括了一个人所有的信念、价值观和规则。一个人在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色里,都有符合该角色的信念、价值观和规则。因此,在不同角色中一个人会有不同的思想和行为模式出现,但是,总离不开这个人的自我价值范围。自我价值决定一个人一生的成就。它的不足,就是今天社会里种种个人问题的基本根源!
    NLP相信一个人已经拥有使自己人生成功快乐所需的所有能力,如果一个人感到未能在每天、每件事中体验这份成功快乐,除了检讨是否没有在事情中做到三赢之外(我好、你好、世界好),也可以凭检讨和提升自我价值而有所改善。
    身份往往存在于潜意识的深层之中,在那里,文字的作用不大,所以,文字不容易描述和解释身份,用比喻和例证较为容易。当一个人意识到身份有所不足,他便已经开始了提升之路。因为潜意识存有比对、反省的能力,也因此而会开始寻找和发展新的神经元网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

主题

75

回帖

234

积分

中级会员

积分
234
 楼主| 发表于 2024-2-7 10:37:2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豆芽 于 2024-2-7 10:38 编辑

自信、自爱和自尊

    一个人的白我价值是在成长过程中建立起来的。在孩童的阶段,身边的成人如何引导他去理解每一件事,如何教给他就每件事做出反应,决定了这个人能否培养出足够的自我价值。
    简单地说,自我价值就是自信、自爱、自尊。
    ·自信就是信赖自己有足够的能力。一个人对自己没有信心,就不能对别人有信心,别人对他也不会有信心。
    ·自爱就是爱护自己。一个人不爱自己,就不能爱护别人,别人也不会爱护他。
    ·自尊就是尊重自己。一个人不尊重白己,就不能尊重别人,别人也不会尊重他。
·自信是信赖自己的能力,也就是那种能够带给一个人正面价值的能力。任何能带给自己很多价值的东西,自己都会爱护它。对它有了爱护之心,才会尊重它的存在。自信不足的人,不会爱护自己,也会做出种种事去使别人不爱护自己;自爱不足的人,不会在乎如何尊重自己,也不会在乎别人对自己的尊重。所以,必须先有足够自信,才能够建立足够的自爱和自尊。   

    自我价值不足

    真正有足够自信的人,并不是那些处处显出力量的人,如果一个人需要拿着刀走路,他的胆子肯定大不到哪里去。真正有足够自信的人,无论与什么人相处,对方都会感到自然,得到他的尊重,同时对方也会觉得应该给这个人足够的尊重。
    以下的比喻可以简单地解释一个人的白我价值与他种种行为的关系。一个心理健康的人会有100分的自我价值,其中内心的占80分,外表的占20分。因为需要外表的20分,所以就算自信十足的人,仍会想穿得好看一点,希望有人赞美他。
    一个在成长过程中未能建立出充分的白我价值的人,例如内心只有30分,可能他会有两种心态:
    第一种是认为不能让别人知道他内心只有30分,因此不惜一切地去维持“我有不只80分”的假象。例如事事争强,注重面子(表现出更高分数);故意做炫耀力量的事、故意与代表权力的人作对,或者故意违反规定,坚持己见、任意妄为、不顾他人等。
    第二种是知道不如人,处处退缩,怕承担责任,不肯认错(分数太少,不能再减);到处批评别人,希望借此使他人减分,终于与自己同等。自我价值不足的青少年会用种种方法增加外表的分数,例如爱买名牌产品、崇拜明星、标新立异、与暴力闹事的人为伍、做出种种出轨行为等。这些现象,往往持续到成年。其中嗜赌的行为恐怕就是希望用5分博取20分的表现,明显地表现出自我价值不足。   
一个母亲把四岁的亲生女儿从23层楼抛下。她对女儿的生命如此轻视,是因为她对自己的生命同样轻视(不爱自己怎能爱别人?)。她在成长的过程中没有建立出足够的自我价值。
    反之,一个有足够自信、自爱和自尊的少年,会拒绝不良分子引诱他尝试吸毒。他会说:“我有如此大的能力,能够做这么多的事,有这么多的方法去找到乐趣和满足,我不需要这些。何况我要保全自己的力量,争取别人对我的尊重。这些毒品能够给我的,不值得我去做这些事。”
    当一个人认为自己的价值不足时,潜意识里会不断地找寻侥幸、以少博多、不劳而获或者占便宜的机会。贪心、爱冒险、小器、妒忌、自私、见利忘义都是价值不足的表现。到处说人坏话爱讨论花边新闻,揭发别人隐私,爱捉弄别人,只说不做等,都是价值不足的表现。

关于身份的局限性信念

    一个人最严重的“局限性信念”是三个关于“身份”的信念,这些信念可以归纳为三类:
   “能力性”的局限信念一一“我没有能力”(helplessness)。
    例“我不能放松”解决的方向是认识本有的庞大能力(capability)。“可能性”的局限信念一一“我没有可能”(hopelessness) 。
    例“我这个病不会好了。”解决的方向是看到希望(hope)。
   “资格性”的局限信念—“我没有资格拥有美好快乐的人生” (worthlessness)。例“我的命生成这样,是应该受苦的。”解决的方向是感到可以有美好的人生(deserving)。
    “我没有资格”在中国人中是常见的现象,中国的传统家庭教育容易培养出有资格性局限信念的人。我在咨询时发现,很多来访者的表现,表面上似乎是能力性或可能性的局限信念,但是经过细心分析后,其实都是资格性的局限信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

主题

75

回帖

234

积分

中级会员

积分
234
 楼主| 发表于 2024-2-7 10:39:12 | 显示全部楼层
“家庭系统排列”中孩子与父母的关系

    “家庭系统排列”( family constellation)是现代德国著名家庭治疗大师伯特·海灵格(Bert Hellinger)创立的一套家庭治疗技巧,特别擅长于解决跨代的、极深沉的家族系统问题所引起的心理障碍。海灵格发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及行为,受到很多深层的、非意识的法则所控制,他称这些法则为“隐藏动力”。这套技巧,能够解决很多传统心理治疗束手无策的问题。
以下介绍海灵格的部分观点,可以为解决一些人在婚姻恋爱里出现的情绪、态度和行为问题提供一些参考。   
    (1)在亲子关系上,海灵格发现孩子一与父母的联系是极度深厚和牢固,不能用任何事情加以破坏的。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理由,例如生活困苦、没有教育机会,甚至生存受到威胁,使父母与子女分开,但是在心灵的深层,并不能改变这份联系。孩子内心深处强烈渴求着要与父母在一起,即使父母跳入死亡的火焰,孩子也愿意追随。所以,当孩子因为上述的理由被领养,表面看来是做了件好事,但事实上孩子成长后往往有一心理的问题。在孩子的内处,只要能够与父母在一起,不会在乎生活困苦、没有教育机会,甚至生存受到威胁的。所以海灵格认为助养比领养更好。
    一个被领养的孩子或许会感到被父母抛弃了。在人类进化的过程中,文明时期只占很小部分,文明产生之前的人类生活里,被父母抛弃的孩子是不能活的。所以,被领养的孩子内心深层有一份“我没有资格(活下去)”的信念。他意识上并没有察觉这份意念,但是在生活中,他容易做出跟白己过不去的行为,把自己好好的工作或感情关系破坏。他也许还会常常否定自己、不能说“不”、逃避机会、不愿尝试。
   (2)一些不是被领养的孩子也有类似的现象出现,因为在成长的过程中父母的一些事情使孩子产生被抛弃的感觉。这些事情包括:
    ·父母离异,孩子跟随的一方再婚;
    ·孩子幼小时,父母亲经常不在身边或者极少时间在身边;
    ·父母偏爱其他子女而歧视孩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

主题

75

回帖

234

积分

中级会员

积分
234
 楼主| 发表于 2024-2-7 11:34:5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豆芽 于 2024-2-7 11:36 编辑

第三部分:结婚前的问题

  

结婚对象的三大致命缺点

    有人问我:找结婚对象的时候,对方有些什么缺点是最要不得的?这个问题不容易回答。后来我多次思考这个问题,再从很多辅导案例中引证,得出一个结论:每个人的信念、价值观和规则不同,因此对婚姻对象的要求也会不同,但事实上确实会有一些共同的因素,可能会对任何人的婚姻都造成严重的损害,甚至导致失败。我根据白己的经验总结了“三大致命缺点”。
    在这三大缺点中,绝对无药可救的只有一个,另外的两个,虽然凶险,只要第一个缺点不存在,还是可以有转机。除了这三点,所有其他的缺点,只要两人都有诚意把关系搞好,都可以消除。
    那个绝对无可救药的缺点是:“不肯改变”。有这种缺点的人,不理会其他人、事、物,也不会想这样继续下去的结果会对自己有多大的伤害,更会拒绝所有的提醒、建议、劝告和恳求,就像一头看不见、听不到的疯狂野兽,坚持这样地奔跑下去,终千使自己和所有在乎他的人,不是离开他就是掉进痛苦的深渊。这类人会坚持说: “我就是这样!”他摆出的姿态是:你想和我继续一起,你便必须接受我这个样子。在工作环境里,他会不惜牺牲每一份人际关系、每一次成功机会,甚至那份工作,去维持“我就是这样的”。他说:“我就是这样的,大不了不干!”而失去一份好的工作;他会说:“我就是这样的,大不了重新来过!”而失去一次成功机会;他也会说:“我就是这样的,大不了少一个朋友!”而破坏了本来好好的人际关系;他甚至会说:“我就是这样的,大不了分手!”而结束一段本来很好的感情关系。他的朋友会越来越少,新结交的朋友很快也因为他不理会别
人的感受,而终于离开。
    如果遇上这样的人且发展出爱情关系,命运会很悲惨,因为他往往会产生一份同情心、一份想照顾这个人的怜爱,因而不能离开这个人,他只能够不断地迁就、让步,更不断地忙于修补这个人造成的破坏,疲于奔命,劳累而没有效果,最后往往这个人还是在不断地抱怨!你想想这样的婚姻会有什么结果?我告诉你:不是受不了而分手,就是两人紧紧地拥抱着走过一个绝对没有成功快乐的人生!
    有这个缺点的人,多数在幼年时与父母的关系欠佳,在成长过程中未能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爱,觉得父母并没有接受自己。台湾武侠小说名家古龙就有着这样的童年,自己的婚姻也不成功。他的众多著作里,主人公的行为、性格和处世态度都表现出一个被父母遗弃的孩子的心态:我没有资格拥有成功快乐的人生。这样的人,会受到潜意识的驱使而不断地去破坏人际关系和成功的机会。这个缺点是可以用心理治疗解决的,例如NLP简快疗法、催眠治疗、家庭系统排列等。但是拥有这个缺点的人,若不明白这个缺点的伤害性,是不可能拥有成功快乐的感情关系和人生的。
    可以这样说,除了这个缺点,所有其他的缺点,都不会对一份感情关系造成致命的伤害,如果每当发觉事情的效果不好便愿意及时改变,问题总有解决的可能。
    另外两个缺点是“托付心态”和“不愿分享内心感受”。这两项在本书第一部分有专题的介绍,这里便不详细说了,而只谈男女都会有“托付心态”。一般情况,女的问题比较严重。“托付心态”是“我把我人生成功快乐的责任交给你承担”的意思。今天的人虽说思想上已经有很大的进步,但是一些千百年维持的旧观念,还是在内心深处影响着每一个人。娶了太太当然要尽力照顾她,使她快乐,这是一个丈夫义无反顾的责任。既然这是丈夫的责任,他就必须肩负两人的成功快乐在自己身上。就这点看来,“托付心态”的坏处是使丈夫有太大的压力,事实上,因为,个人不可能给另一个人的人生制造出足够的成功快乐,所以这是个不可能做到满意结果的责任。
    “托付心态”有一个更严重、伤害性更大的坏处,就是做太太的既然没有责任,便什么都无需做、不能做,而只能等丈夫替一自己的人生添加成功快乐。人生就如逆水行舟,总是不进则退。做太太的停着等待,本身便在倒退了。在思想、心态、能力上不知不觉与丈夫有了距离,而且距离越来越大。两人的感情关系便产生了很多的隔膜,婚姻也就存在了危机。
    把人生的成功快乐重新掌握在自己的手里,不断地策划如何能够添增更多成功快乐,自己便能够与时俱进,把握住自己的幸福。如果再幸运地得到丈夫的关怀照顾,便是两倍的幸福,双重保险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

主题

75

回帖

234

积分

中级会员

积分
234
 楼主| 发表于 2024-2-7 11:36:39 | 显示全部楼层
    “不愿分享内心感受”的人,在中国社会里十分普遍,一般男的比女的多。我们传统上就是一个不愿意触及内心感受的民族,说出内心的感受,不是害怕被认为软弱无能,就是害怕给别人有机可乘。在婚姻关系里,掩饰这些信念的借口是不想对方担心。其实这样的借口是不堪一击的:对方看到自己的情绪经由语言和行为表现出来,但又无法知悉是什么事,只会更担心、产生更多猜疑和忧虑。试问:准备共度今生的人都不能和你分享内心的感受,世上还有谁人可以?人生的伴侣,当然就是分忧的对象。若是真的爱护对方,便应该告诉对方真相,让对方感到你允许他/她给你支持,并且你也欣然接受这份支持。
    “不愿分享内心感受”的人,有不少是心地善良的男女。他们努力做到更好,而且以为自己单独承受辛苦和压力,便是把自己的角色做到最好。这份动机是好的,但是忽略了重要的一点:不让对方充分地尽到伴侣的责任、扼杀了对方向你提供支持的机会,是对对方十分的不尊重!
    一些事情发生了,担忧是不可避免的,让对方与你共同担忧,而不是暗自猜疑,对方会觉得最好。
没有这三个缺点的人,当看到婚姻出现问题时,他/她愿意改变自己;并能充分地照顾自己的成功快乐,所以给对方的压力最少;内心有什么不舒服的感觉,都能够说出来,好好地讨论。一个这样的对象,就算有其他的缺点,都会容易改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

主题

75

回帖

234

积分

中级会员

积分
234
 楼主| 发表于 2024-2-7 11:37:23 | 显示全部楼层
早恋的问题

    所有早恋的发生,只是因孩子在家庭中得不到父母的足够关怀爱护和帮助成长,而企图在另一个人身上寻找得到。处于青春期的男女,的确有结识异性的欲望,但是,如果家庭有足够的关爱,他们是不会急于在这个阶段里发展出恋爱关系的。心理学家发现,因为很多人对自己内心的感受(情绪)不清晰、不了解,而会做出错误的行为去配合一些感觉,例如:焦虑的感觉使一个人错误地以为是想吃东西;而需要别人关怀的感觉被错误地以为是性冲动。现代的传媒,给青少年大量错误的资讯,加深了他们对自己感觉和情绪的误解。
    让我们看看恋爱在人生中具有一份怎样的意义。恋爱是一个人的人生历程中重要的一步,在它之后的是结婚、组织家庭;在它之前的是认识异性朋友、结交亲密异性朋友。如此看来,恋爱是人类的一项重要事情,因为人类的延续需要每一代都经历成长和建立自己家庭两个步骤,爱则是两个步骤中间的必需环节。
    有一些家长,不知道如何处理孩子恋爱的问题,索性禁止孩子结识异性朋友。这个现象,在有女孩子的家庭中尤为多见。回避间题,不代表问而恋题便不会出现。恐怕没有哪个家长相信自己的女儿第一次认识异性朋友,便会有美满的恋爱和婚姻吧?什么事都需要练习才会做得更好。有了足够的认识异性朋友、处理与异性朋友关系的经验,才能更成功地选择恋爱对象。有了足够的恋爱经验,才能更成功地选择婚姻对象,找到一个共建美满家庭的伴侣。
    盲目地不准许孩子结识异性,结果只会使整个小区的人都知道你的孩子跟谁“拍托”(谈恋爱),而只有你不知道。当孩子第一次与异性约会时,内心总是十分紧张,不知该怎样做,心中会有很多问题而无法获得解答。这个时候,如果有人能及时给孩子最需要的教导和支持,孩子将会感激,并且将会把这一重要的人生成长做得很好。
    孩子10岁一I3岁的阶段,正是处于叛逆期,如果父母不懂得在这个时期与孩子建立朋友式的关系,而只是坚持一套指令式的管教模式,父母将对孩子的恋爱问题完全无能为力,因为孩子会对父母隐瞒所有结识异性及谈恋爱的事情。
    如果父母在女儿l0岁一13岁这一时期中与她建立起良好的朋友关系,孩子对父母会有一份信任,在结识异性和谈恋爱的过程中,会把父母当做最好的顾问专家,让父母指导自己去有效处理感情关系,保护自己。恋爱可以让孩子学习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婚姻伴侣,同时,父母需要让孩子懂得不要在恋爱中过分地付出,不要走回头路,除此之外孩子谈恋爱并没有什么不对。
一般父母会用一些冠冕堂皇的理由去阻止孩子结识异性和谈恋爱,例如孩子太小,应该把精力、时间放在学业上。这些理由本身是无法驳斥的,但是我身为一个“实用主义者”(一些学员给我的称一号),我对事情总是看实际可行的一面,而不受冠冕堂皇、空泛无效的东西所误导。事实上孩子成长过程中,他的社交群体(同学、朋友)的思想行为模式和社会大众的价值观,控制着孩子的思想和行为。当父母用那些道理劝说孩子不成功时,也许该改用我上面提供的方法对待孩子。不然的话,把孩子关在家班,他的心不在,学了再长时间也不会对学业有什么帮助·事实上,因为与父母有矛盾而造成的紧张关系,倒会使孩子的学业更差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

主题

75

回帖

234

积分

中级会员

积分
234
 楼主| 发表于 2024-2-7 11:38:33 | 显示全部楼层
适婚年龄

    法律上规定了结婚的年龄,达到了便拥有了自主结婚的权利。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法律,适婚年龄也会有不同。法律赋予人们这个权利,是因为,立法人认为一个人到达这个年龄便已经有了足够的成长,能够独立地决定自己的事情。因为社会一直忽略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所以,足够的
成长往往只是生理的成长,而现实中青少年的心智成长已经越来越追不上他们的生理成长。
    什么年龄最适合结婚?这个问题不容易回答。近年社会风气倾向于晚婚,表面上考虑的囚素往往是环境性的:经济条件、工作性质、家庭状况等;个别的还有“奉子成婚”:身孕不得不提早结婚。但事实上,推动结婚决定的多是两人的心理状态,这与成长过程巾与父母的关系有关。
    如果两人的心理都充分成熟,同时又明白本书第一部分所讲的道理,他们已具备足够条件去建立一份成功快乐的家庭生活。这样的话,年龄是完全没有关系的。当两人尚未肯定已具备这些条件,虽然两人之间已经有浓厚的爱,也应该在没有压力的情况下共同尝试培养出那些条件,婚期并不重要。毕竟,结婚是两人的事,而且是关乎一生的事,他人制定的标准或规则不应是优先考虑的条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白河缘® ( 豫ICP备2023038580号 )

GMT+8, 2025-9-9 23:13 , Processed in 0.063945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