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3929|回复: 67

爱看书------爱上双人舞

[复制链接]

14

主题

75

回帖

234

积分

中级会员

积分
234
发表于 2024-2-7 09:22: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豆芽 于 2024-2-7 09:25 编辑

丛书序
“家庭”大学,“幸福”系
    在我们现有的教育体系中,无论你是毕业于哪所学院,专修于哪个专业,关于“家庭”这一主题的教育,似乎都是空白的。所以,就在第一次听到李中莹先生提出“家庭大学”的设想时,我的心为之一动。—也就有了今天的“家庭大学”丛书。
    李先生最初提出“家庭大学”,本意是作为其课程的框架,其中包括婚姻、亲子与NLP辅导三方面内容。而在本丛书中,除了由李先生本人亲自撰写的几本书外,我们还加入了“女性生活”、“家庭教育”等几方面的主题,从而使“家庭大学”的概念得以扩充,吸纳了更多可为我们受用一生的“必修课程”。
    感谢李中莹先生为我们提供了如此好的启发,让我们认识到,无论一个人的事业多么成功,都还需要上一所“家庭”大学,将“幸福”作为毕生主修的专业。
    期盼着本丛书尽快与读者见面,从每一个选题中,读者可以体会到编者试图传达的观念:热爱家庭就是把握幸福。丛书中每本书所阐述的角度不同,但亲切、实用的风格依然。我们希望为那些深受家庭问题困扰的人带来一些启发,一些新的思路与生活方式—现实也许不会因此而改变,但我们的心中却盛开了一朵希望的花朵。难道不是吗?
    孙延凤
2004年10月

    恋爱、结婚,然后生儿育女,人类就是这样地延续下去。在这漫长的演化过程中,人类的身体和大脑不断地进化,抛离了所有的生物,而成为最有智慧的一种。但同时,人类在恋爱和结婚的问题上是否已经发展出足够的智慧呢?看看今天的中外社会,看看你身边的亲朋好友,有多少对情侣或夫妻,是真正快乐满足地度过每一天的?
    爱情是什么?爱情是使人牵肠挂肚、难以割舍,但见面时又只有抱怨、争吵的魔法,还是开始时甜甜蜜蜜,渐渐变成愁愁怨怨的负担?
    婚姻又是什么?是一男一女一起生活的状态,抑或是凭一张纸(婚姻证书)证明两个人之间有一份法律关系?若两者都不是,那么婚姻到底是什么?你所希望的婚姻又是什么?
    普天之下,多少对夫妻在一起生活,也拥有婚姻证书,却每天都在痛苦、失望中度过?无论这些人怎样地责怪自己、对方、其他人,甚至整个世界,都于事无补,都不能换来更满足更开心的婚姻生活。   
有人说过,婚姻是爱情的坟墓。老实说,这话不无道理。假如结婚的两个人都不懂得该怎样做,以为一张婚姻证书,或者同床共枕,就自然地拥有美满的、相亲相爱的关系,那么他们的婚姻就是最好的证明—充满抱怨、失望。你也许还不知道,当今中国的离婚个案正以每年增加200万宗的数字上升!
    也许问1000个人就会有1000个“爱情和婚姻是什么”的答案,但对于“如何使爱情和婚姻获得幸福?”的问题,也许答案只能有一个,那就是双方首先要有健康的心理。
    一个人的心理健康与否,决定了他本人能否有成功快乐的人生,也决定他对社会和国家有没有贡献。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使人类的物质生活越来越丰盛,在所有的事物上,都有很多的选择。这些选择使人们产生大量的心理压力,如“我该怎样选择”等等。这样使得人们越来越不注意自己内心的感觉和真正需要,越来越不注意自己与别人的关系状况,以及别人的感受,因而人与人之间越来越疏远。结果是:今天的父母没有能力帮助他们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达到生理与心理的同步成长。就是说,一个生理年龄是20岁的孩子,可能心理年龄只有12岁。法定结婚年龄到了,生理能力也具备了,身体内的生理时钟推动着这个孩子去追求异性,终而结婚生孩子。然而一个心理年龄只有十二三岁的孩子即使做了父母又怎么能教出心理健康的后代呢!所以,不少人虽然成年,或者事业有成,或者已经生儿育女,但是内心却还未成熟,还没有足够良好的健康的心理!
    培养出健康的心理,是十分重要的。那么一个人的健康心理最佳培育期是什么时间?当然是成年之前了。帮助一个孩子在成年之前培养出健康的心理,该是谁的责任?
    一个孩子的成长过程,被三个“人圈”围绕着。第一个“人圈”也是他最亲密的就是家庭。如果说帮助一个孩子在成年之前培养出足够健康的心理,是父母的责任,那么请问:今天的父母,在哪里可以学到这样的道理和技巧呢?第二个“人圈”是学校。如果说帮助一个孩子在成年之前培养出健康的心理,是学校的责任,那么请问:今天的学校里,每一节课、每位老师应该怎样教导他们?第三个“人圈”是社会。如果说帮助一个孩子在成年之前培养出健康的心理,是社会的责任,也就是政府的责任了,那么请问:政府的哪个部门、什么官员、有些什么政策行动,是提供给这些孩子的?全部的答案都是没有!
    我写的第一本书是《亲子关系全面技巧》。我之所以写这本书,就是因为我看到并感到这个问题关系重大,而且又如此被忽略。然后,很快地,我发现几乎所有的问题都不是孩子本身的问题,而是家长的问题。记得一次在国内某学校举办的亲子讲座上,一个父亲发言说:“养孩子是我的责任,教孩子是老师的责任。老师教得不好,所以孩子不好。”今天的情况就是这样:三个“人圈”都忽略了这件事,但是所有的矛头都指向学校里的老师。我回答这个父亲说:“就算你说的是对的,老师们不好,所以你的孩子成长后心态不好、行为不好,对你二老很不孝。当你年老时,还要受孩子的打骂或冷漠对待。那个时候,你可以不断地咒骂那些老师,但你还不是一样地痛苦失望?如果老师不好,下一年转学校便可以全部改变。孩子是你的,是一生都是无法改变的事实,你这么轻易地把对孩子的教育权交给一个一年半载便可以改变的人,不是很笨吗?”你认为一个有这样想法的父亲,他的婚姻会快乐吗?你认为他的思想是一个充分成长的人所该有的吗?
    所以,我认识到我非常有必要写这本书,帮助那些思想未曾充分成长的男女在恋爱和婚姻里都能够更成熟、成功地处理事情,以致当他们成为父母时,能够帮助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更有效地培养出足够健康的心理。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助人们懂得为自己做点事,在感情生活上获得更大的成功和快乐。这本书中介绍了一些真实有效的概念和技巧,旨在帮助和指导人们能够实实在在并主动地为自己、为自己的感情生活、更为自己在乎的人做得更好。

                                                                                                                                 李中莹
                                                                                                                               2004年9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

主题

75

回帖

234

积分

中级会员

积分
234
 楼主| 发表于 2024-2-7 09:26:3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豆芽 于 2024-2-7 09:27 编辑

在婚姻与家庭中成长

      2001年春天,我正面临生活诸种考验,那时的焦虑和艰难已快拖垮了我,当我遇到了李中莹老师时,像个溺水的人抓住了一株救命稻草,求生的本能让我放下面子,放下将压力袒露于众的担忧,那一次的NLP简快疗法工作坊,还有为我而做的家庭系统排列让我人生从此有了转机。
    从此,我的眼前豁然间像开了一扇门,门里面是开放的心态与现实积极的人生境界,还有对祖先力量与自然法则的真正遵从。三赢状态成了我们做人行事的准则,李老师给我的是突破性的咨询理念,是自我澄清后的敏锐的感觉和独特的视角,我感觉得到自己的升华与成长,我感觉到自己的人生的改变。我就像破笋的竹,脱下了一层旧衣,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提高的不仅是咨询与辅导的技艺,更主要的是我对生活的理解及对自我的突破,对生命的爱与力量的传承。我变得谦恭,变得平和,同时更加自信而有力。   
因为做学校的心理辅导老师,我有很多机会去与不同年龄的孩子沟通,去做学生的心理咨询与辅导。但是每每深入进去,我都会感到受困孩子背后父母的影响,当我接触了孩子父母,又会感觉到这父母受困于婚姻,受困于自己的原生家庭,感觉到他们的失望、无奈和痛苦的挣扎,为此,我常感无力相助。当我为成长中的少年们做青春期教育时,感觉得到每个孩子对未来爱情的憧憬,对婚姻与重塑人生的期待,但这憧憬与期待又显得多么稚嫩与感性。
    我们曾经憧憬爱情,我们身在婚姻,我们扮演着夫妻和父母的角色,延续着生命,传承着爱,一切凭的是自己的感觉,没有人指导我们,没有人为这人生大事给我们指点。一切似乎水到渠成,一切似乎无师白通,而这背后有多少亲情的伤害,有多少人间的悲欢离合?
    我们的孩子在憧憬爱情,也将走进婚姻,也将扮演夫妻和父母的角色,延续生命,传承爱。
    一代代人就这样成长着,从少年到青年,从孩子到夫妻到父母;一代代人就这样苦恼着,从憧憬爱情到经营婚姻,再到去做称职或不称职的父母,去影响着白己的儿女和后代。
    我一直在思考:要怎样帮助在婚姻与家庭中挣扎着的人们?要如何教导这正在走向明天的孩子与学生?这帮助应是具体的指导,这教导不应是简单的说教,成年人需要这一课,孩子们更需要这一课。确切地说成年人要在完成自己的成长后,才能指导孩子,给孩子人生重要的关爱,使所有的人共享成功快乐的人生。
    感谢李老师又把他的思考通过这本书带给我们,还是他一贯的风格:简约、实用,可操作性强。关于婚姻与家庭的核心概念与技巧,夫妻怎样完成自己的成长然后维持恩爱和谐,婚姻关系的诸种问题,婚姻破裂时的应对,关于家庭内的情绪与压力的管理等内容都是易读,易懂的。
    这是一本可以指导我们追求成功快乐人生的教科书;
    也是一本可以指导学生和孩子们成长的成长手册;
    同样还是一本解决婚姻与家庭问题的工具书。
有幸先睹本书,并向各位读者朋友分享读书与学习的快乐,很多感受,不吐不快,匆匆写来,以传我意。         
吴文君 心理讲师
                江苏省心理学会发展心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苏州市中小学心理辅导学会常务理事
                                        2004年10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

主题

75

回帖

234

积分

中级会员

积分
234
 楼主| 发表于 2024-2-7 09:32:5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豆芽 于 2024-2-7 09:34 编辑

《爱上双人舞》—解读“心中的痛”

            李中莹先生的这本书,对许多中国人来说是一个福音。
    在我所认识的朋友中,家庭关系是一个不可以问也不可以说的“心中的痛”。在工作和社交中,中国人把大部分的才一能用在处理人际关系上,并非出于爱好,而是出于生存的需要。然而,面对婚姻和恋爱关系,许多人完全束手无策。就算愿意花费心思去学习,却又找不出一套现成的教材。
    当我拿到先生的书稿,尚未读完,就已意识到我们终于有了这样一本书了。我向每一位朋友推荐—这是一本值得一读的书。对于有心营造美满家庭的人来说,这是一本需要经常去重读的书—每读一次,相信你都会有更深的心得。
    这是一本新颖独到的书。先生多年来潜心研究中国人如何依靠自己的能力去获得一份成功快乐的人生。生活在当今中国社会之中的中国人,或许比西方人,甚至其他的亚洲人承担更多的精神重负,面临更多的生活困扰。在这本书里,先生毫无保留地把他的研究成果和心得奉献给读者。我欣喜地看到,较之两年前我师从先生学习NLP的时候,他又发展出许多针对现代中国家庭的新的理论和技巧。
    很多讲述人际关系的书籍,也告诉我们诸种方法和技巧。然而,到实际中却很难用出来。原因往往在于情绪的干扰。我常常听到这样的说法:“道理我都知道,只是到时候火气一上来,哪有心思去用那些技巧!”情绪无时不在,无处不在,但没有一家机构、也很少有这样的书教我们如何正视自己的情绪,更没有这样的渠道可供我们去学习如何与情绪和谐相处。李中莹先生本人是情绪管理专家,从多年的研究和实践中提炼出了众多实用而有效的技巧。在这本书里,有大量的篇幅讲授这方面的内容。这也是本书的独到之处。
    这是一本充满了智慧和洞察力的书。中间的很多道理,都是每天困惑着我们,却又无法表达出来,从而也无从解决的问题。读先生这本书,常常有恍然大悟的感觉。
    这同时是一本操作性很强的书。市面上的不多的几本关于婚恋的书,往往洋洋千言,却难以落到实处,解决我们日常生活之中的燃眉之急。难得的是,这本书里,每一个观点和建议,都是先生在他的教学和个案辅导中反复实践,证明有效的。这符合先生向来坚持的原则:说出来的,必须是人人都做得出来的。
    这还是一本可读性很强的书。通篇没有高深莫测的专业术语,没有空洞无物的伦理说教。有的只是朋友之间炉边谈心般的亲切和平实。娓娓道来,厚积薄发,深入浅出。其中的思路非常清晰、流畅。书中有不少经过提炼的思想,如婚姻的/又种常见问题,三大致命缺点和五大致命伤,很便于读者记忆。
    一如李老师的风格,这本书在编排的时候,清新的字体加上一些插图,使本书令人赏心悦目。
                                                 赵晨阳
                                               2004年11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

主题

75

回帖

234

积分

中级会员

积分
234
 楼主| 发表于 2024-2-7 09:34:3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豆芽 于 2024-2-7 09:37 编辑

《爱上双人舞》读后感  
    在李中莹老师关于人生成功快乐的学问培训中,我是受益者。从他创设的充满人文关怀和重在体验获得的课堂上,我提升着心灵的境界,增长着经营婚姻、家庭关系的能力。我们的家日益成为漂泊一天的船只归来时的温馨安全
港湾,还成为船员重新得力再次扬帆出海的加油站。

    拜读老师的新著《爱上双人舞》,犹如又一次走进那时而让人深思、时而使人茅塞顿开;时而令人会心一笑、时而教人感动流泪的课堂。又一次于老师的轻松平易的诉说中分享着关于人生的智慧、关于幸福的真谛。

   有位机智幽默的作家说到:“保持婚姻美满就像跑一场漫长的马拉松—当终于到达终点时,你已疲惫得不想庆祝了。”又调侃道:“婚姻不能真正消灭孤独,但它并非没有用处一它可以用烦恼来代替孤独。”今天变迁社会中的恋爱婚姻关系,的确已是问题多多,危机重重。《爱上双人舞》一书便成为“及时雨”。

    一如李老师以往著书的风格,本书的轻松有趣、贴近生活、易学好用特色依然明显。此外,书中学问新的超越也令人耳目一新。首先,资讯信息的新使本书体现鲜明的时代性;其次,新近发生的有关恋爱婚姻的正、反实例的剖析,令本书具备更强的说服力;再有,书中提出的众多实用技巧,基于建构主义理论、情绪智力理论、以现象学为哲学背景的家庭系统排列理论等的支持,使本书展示着实践和理论的崭新的融合,其内容的丰富使读者的观念得到全方位的冲击。

    感谢这部凝聚李老师人生的丰富经验和智慧力量的著作,它为我们在漫长人生路上寻求真爱、迎接幸福指明了方向。

                                                     王松花
                                     广东教育学院教育系心理学副教授
                                                   2004年11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

主题

75

回帖

234

积分

中级会员

积分
234
 楼主| 发表于 2024-2-7 09:38:00 | 显示全部楼层
目      录
第一部分 恋爱婚姻关系中的相关概念与技巧·············8
你对“恋爱婚姻”这个问题认识多少? ···············2
“爱”与“拥有”··························2
内心的照片····························4
婚姻的五大致命伤··························7
“太空时间”····························18
共同信念、共同价值··························20
“我”加“你”不一定构成“我们”················22
爱、性、共同生活··························24
爱、爱情、使人幸福的爱情····················27
爱的激情····························32
结婚前后的不同··························35
个案讨论1:错爱马夫························37
个案讨论2:饿死自己的孩子··························39
个案讨论3:丈夫绝情··························42

第二部分必需的成长··························49
人需要成长······························50
什么是“健康的心理”··························53

假如没有充分成长,在恋爱婚姻中可能出现的问题··········56
埃里克·埃里克森的“成长的五个阶段” ··············58
NLP中的“自我价值”概念······················63
“家庭系统排列”中孩子与父母的关系················68

第三部分结婚前的问题··························71
结婚对象的三大致命缺点························72
早恋的问题····························76
适婚年龄······························79
个案讨论4:三个寂寞的女台商····················80

第四部分婚姻关系的八大问题··························89
“自己提升了,而对方尚在原来的地方” ················92
“对方失去了吸引力” ··························96
“对方不了解自己” ··························99
“意见不合”····························103
“有了第三者的出现” ··························10S
“因为孩子或工作,忽略了对方” ··························113
“移民或工作使我们两地分隔” ··························118
“家中的老人使我们关系紧张” ··························124

第五部分如何能维持恩爱和谐··························131
对方是谁? ·······························132
事半功倍的“投契合拍”技巧—内感官的配合···········134
事半功倍的“投契合拍”技巧—“先跟后带”的语言技巧······144
给对方足够的空间··························149
“贤妻良母”很难做··························155
两人相处的沟通技巧··························157
黄金时间································164
感情伴侣能否成为事业伴侣? ··························166
建立两人的共同目标和未来远景··························169

第六部分当婚姻已经破裂··························173
婚姻问题造成对孩子的创伤··························174
分手的创痛·····························185
财富的分配·····························188
不要急于找第二春····························188

第七部分情绪与压力的管理···················191
对情绪的正确认识··························192
消减压力的技巧························194

当自己有情绪的时候························195
当别人有情绪的时候························199

附录    “内感观配合”的问卷答案················20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

主题

75

回帖

234

积分

中级会员

积分
234
 楼主| 发表于 2024-2-7 09:40:2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豆芽 于 2024-2-7 09:41 编辑

第一部分:恋爱婚姻关系中的相关概念与技巧

  你对“恋爱婚姻”这个问题认识多少?
  首先,看看你对这个题目已经认识多少。请写下你对下列问题的答案:
  (l)什么是“爱情?
  (2)如果你深爱着某一个人,请问“爱这个人”给你怎样对待他/她的权利?
  (3)以下的称呼哪一个符合你的恋爱婚姻对象:“男朋友”、“女朋友”、“丈夫”、“妻子”?请把适合的称呼写这里“   ”然后回答下面的问题:
  “_      ”代表了什么?
  (4)为什么结婚比不结婚好?(若是在恋爱阶段,问题改为“为什么有这段恋爱比没有这段恋爱好?”
请用点时间思考一下上面四个问题,然后再继续看下去。

“爱”与“拥有”

    “爱”只给你为某人做一些事的动力,并没有给你控制那个人的权力。你想对某人好,或为某人做一些事,不会使你拥有那个人,因为没有一个人可以“拥有”另一个人。
    “因为我爱一个人,所以对方应该爱我。”这句话,是不符合逻辑的,因为两者之间并不存在直接的因果关系。试想想若有10个人对你这样说,你愿意爱他们吗?而且你做得到吗?
    一个人不能控制另一个人,也不能改变另一个人。每个人可以改变的只有他自己。在某些情况下,这份改变也许能诱使对方做出改变。当对方与你的看法一致,并做出一些符合你意愿的事情时,你很容易产生对方已受到自己的控制的错觉。正如,你开车行驶在路上,跟在你后面的车并不是受到你的控制而跟着你,他们只不过是碰巧也需要走这条路而已。
    因为你爱他,也许你就以为有权利去要求他的思想和行为必须遵从你的意愿。这个态度,便是把爱当做一个控制别人的工具了。本来很崇高的一份感情,便沦落成一条绳子——让别人受制于你的廉价工具。于是,当初期使人迷乱的激情过后,对方便想逃离这份控制——那并不是不再爱你,对方只不过是不要那种受制的感觉而已。
    “爱一个人”并不给你以下权利:
    (1)要求他/她也爱你;
    (2)控制他/她的思想行为;
    (3)要求他/她照顾你的人生快乐。
    爱一个人,只给你想为他/她做一些事的权利。而就算这样,也是由他/她决定是否接受,你不能要求更多。
    九成以上的婚恋问题就是源于以上三项错误的要求。
    有些人说:在爱情里面是没有自由的。这种说法便是错误地以为爱一个人便有那三项权利。当你很喜欢做某些事,长时间沉醉在里面,你不会想到是否失去了自由。有这个想法的人,必然是想跑却跑不了,才感叹失去了自由。明白了这一点,把注意力放在能促使对方做出改变的工作上,自己先因此而改变,两人的关系便能提升。
    当一个人错误地认定对方已经让自己“拥有”了(例如:“他是属于我的”、“她是我的”),他就会很自然地以为自己的地位比对方高、有权控制对方、可以向对方提出诸多要求。这份压力使对方产生窒息感,对方的内心深处会产生反抗的动力,每当气愤时便有抗拒的语言和态度。一个认为应该有那三项权利的人,还会使对方的内心产生一份无力感,而这份无力感会使他错误地以为需要增添控制对方的力量。这样发展下去,使得两人的关系越来越紧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

主题

75

回帖

234

积分

中级会员

积分
234
 楼主| 发表于 2024-2-7 09:42:33 | 显示全部楼层
内心的照片

    有一些人,老是在抱怨对方怎样不好;还有一些人,总是在心里感受到对方好的地方。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背后的意义是什么呢?
老是在抱怨对方不好的人,爱的是自己内心的一幅照片,而不是眼前的那个真实的人。我们在成长的过程中,总会听到很多“理想对象应该是怎样”的概念,这包括外貌、语言、行为、态度、对事物的反应、心态、个性、兴趣、习惯,以及对人生的期望等。积累下来,我们在心里便有了一幅照片:男的心里是“白雪公主”的照片、女的心里是“白马王子”的照片。总而言之,就是要够完美。(这份“完美”,往往是现实中不会有的,就算有,也不一定会有助于建立成功快乐的家庭及人生。例如,“我什么时候不开心,他都会马上放下手上的事,过来安慰我”,或者“她总是那么柔顺地在我身旁跟随着我,什么都听我的”。所有这些都只不过是不切实际的幻想。)然后,无论男女都凭着内心的照片到处寻找,终于找到一个很像内心照片里的样子的,把心交给他/她,终于结婚。千辛万苦,找到一个符合照片的对象,便以为以后会有幸福的生活了。可是很快地,他/她便发现,本来看到的、对方也答应了的好处未出现,而本来没有注意的缺点却显露出来。他/她便开始抱怨对方,老是在要求对方改变。在恋爱的阶段里,双方都会尽力地讨好对方、迎合对方的意愿,使对方更易产生错觉。   
内心照片是不会改变的,只是时间长了颜色会褪去一些,或发黄了。可是人总是在不断地改变,每分钟都会有不同,与那照片比较,变化越来越多、差距越来越大,怨言也就越来越多。
    另外一种人,总是在心里感受对方好的地方,或者开始的时候也是抱着那幅照片去找。可是当感情开始发展后,他们把注意力从照片移到对方的身上。他们开始注意对方那些已经拥有而自己以前没有注意、让自己感觉满意的地方,他们还会从对方身上发现一些对方拥有的、比照片更好的、对白己更有意义的东西。这样,他们把对照片的重视,漫漫地转移到对方的身上。
    如果抱有这种心态,那么即使是包办的婚姻,也可以培育出恩爱的感情来;反之,就是些青梅竹马的婚姻也会走向失败。老是抱着那幅照片找伴侣,容易与现实脱节,结果是一次又一次的失望,每次之后心中的热情越来越少,也许会孤独地度过晚年生活,或者无力地生活在一份失望的婚姻里。
    所以,内心的照片也许可以用做开始找对象时的标准,但是,要懂得把它放下,特别是当已经遇上一个让自己满意及感觉很好的人时。这个时候,也许应该把照片放在一旁,只凭那个人本身的条件(而不是符合照片多少)冷静认真地思考一下:那些条件,是否能够在漫长的岁月里和自己配合,共同创造成功快乐的人生。
    换一个角度来看内心的照片,里面的人就算是一个完美的对象,问问自己:自己不够完美,有什么资格要求一个完美的对象?还有,完美的对象,往往是“好看不好吃”。广东有一句很贴切的话:“相见欢、同住难”。这是很真实的描述。跟一个完美的人在一起,很快地,不是你感到配不上他/她,便是他/她对你不耐烦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

主题

75

回帖

234

积分

中级会员

积分
234
 楼主| 发表于 2024-2-7 09:44:0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豆芽 于 2024-2-7 09:45 编辑

婚姻的五大致命伤

    婚姻里可以出现很多问题,经常被人注意的有:经济问题引起的摩擦,其中一方的小孩子脾气导致的任性妄为,不安全感造成对对方的猜疑等。为什么会出现这些问题,原因都可以归咎于个人的心理问题,而且多数是因为孩童时期没有充分地成长。所有这些“原因”,并不能夺去一个人更好地活下去的权利和能力,因此也不一定是感情关系的致命伤。这些心理问题,都可以通过学习NLP技巧而得以消除。
    或者可以去找懂得这些学问与技巧的心理辅导师,一定会有帮助。如果明白自己的问题,做一些事去改善情况,也可以解决问题,只是会费劲一些。看了这本书,按里面的指示去做,并找伴侣好好地坐下来谈谈,也会有帮助。
    婚姻的致命伤有五个,如果这五个问题不存在,差不多所有其他问题都很容易解决。婚姻既然是两个人的事,就需要两个人共同投入。若其中一人有这些致命伤,另一个人就要提醒他。但是,若这个人把坚持这些致命伤看得比维持两个人关系更重要,另一个人是没有办法的,而这份关系便出现死亡的危险了。
    婚姻的五个致命伤是:
    1.坚持“我是对的”
    2.“托付心态”
    3.不愿意讨论自己与对方的内心感觉
    4.维持“苹果皮”式的和谐
    5.不知如何处理冲突
    以下逐一详细解释。
   
1.坚持“我是对的”
    一位女士来找我,她与丈夫的关系十分恶劣:两人之间已经没有什么交谈,太太一开口说话,丈夫不是关上房门便是外出。细问之下,发现原来太太不满丈夫一些小事,老是找机会对丈夫抱怨批评。我问她为何不停止抱怨批评,而改变一下谈话内容和态度?那位女士说:“我说的都是对的啊!”
我尝试用其他的方式引导她做出改变,她都是坚持“我是对的”。最后,我对她说:“太太,在‘我是对的’和‘有效果’之间,你必须做一个选择,你只能拥有其中一个。”
把你认为的对错,与你的婚姻关系相比较,看看哪个更重要。这是只有你才能决定的事,别人无法批评或左右。在每一件事上都坚持“我是对的”的人,婚姻关系不会良好,而且只适宜独居,因为婚姻是两个人生活在一起,而世界上没有两个人对凡事都能有一致的看法。一个人如果没有准备放弃一些自己的看法,和准备接受一些与自己不同的看法,是无法成功地与任何人共同生活的。也许在结婚前和新婚时愿意做出迁就,但是这份迁就在婚后不能维持很久,很快地不是消失了(开始吵架)便是迁就背后隐藏了一些欺骗行为。
对有这一致命伤的朋友,我的建议是:除了两三点绝对不能放松的要求外(这些应是不惜离婚也要坚持的东西),在所有其他的事上马上降低你的标准。就算对方的做法不是最好,只能符合最低的标准便接受。这是给对方空间和爱的表现。尤其是当配偶在他人面前的表现不符合你的理想的时候,你应给他/她支持而不是做第一个批评的人。
“我是对的”不是对婚姻关系最具有杀伤力的心理模式,但却是打开其他婚姻致命伤之门的锁链钥匙。这一关过不了,是看不到其他的问题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

主题

75

回帖

234

积分

中级会员

积分
234
 楼主| 发表于 2024-2-7 09:46:0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豆芽 于 2024-2-7 09:47 编辑

   2.托付心态
    对婚姻关系最具杀伤力的心理模式,我认为就是“托付心态”。“托付”就是把照顾自己的责任,交给另一个人,这是注定会有悲惨结果的心态。
封建社会对女人的要求是“三从四德”。“三从”是:在家从父,出嫁从夫,老来从子。这样的女人不是很可悲吗?一生就是“从”来“从”去,像不像把自己当做是一件外衣抛向衣架,挂在那里?今天的女士,对自己的人生有更积极的看法,不能接受这样的命运。事实上,男女的能力一样的强,硬把女人放在男人之下,既不公平,亦是社会与国家的损失。看看今天社会上多少成功的女士,便是证明。
虽然今天的社会再不要求女人“三从四德”,但是一般人对爱情和婚姻的看法,仍普遍存在类似的态度。在电影、电视剧、小说、歌曲里,充满“我整个人属于你”、“我会给你一生的幸福”之类的言语。我们常会听到父母对未来女婿说:“我把女儿交给你啦!”;妈妈对朋友说:“我的女儿找到一个好归宿”……
    其实托付心态,在男人中亦很常见。很多人进入了一家企业做事,便期望那家企业照顾他一生,无论有什么事情发生,都是企业的不对、都要对企业抱怨,就像孩子吵闹时的抱怨一样。他们亦会把自己托付给一门手艺、一个行业、一种社会制度、一届政府;每当有问题出现,都是它们的不对,而自己则是无能为力。
    在这类男人的心里,他们认为女人把自己托付给男人是天经地义的,所以会义不容辞地负起这个责任。表面看这样很好,但是事实上因为他们承诺了无法做到的事情,他们会感到很辛苦,很无力,这样对婚姻没有好处。
一个人真的可以给予另一个人一生的幸福或者快乐吗?世界上有多少人能够做到自己的人生有足够的幸福快乐?连自己的都做不到,如何能给予别人“一生的幸福”?就像你正在吃牛肉面,旁边的人也想吃牛肉面,你或许乐意与他/她分享。如果他/她想吃海鲜,而你正在吃饼干,你如何能够满足他/她?
    “托付心态”最大的杀伤力不是在男性身上呈现,而是在女性身上造成的创伤。双方都有很大的无力感,而女方的更大。“你的责任是给我幸福快乐,我的责任是等你给我这些。现在你总是不能做到,除了抱怨,我是完全无能为力的。我不断地抱怨,你感到室息和无力,我也因为事情无法改善而更感到无力。”.女性往往因此而完全停顿下来,再没有成长提升。当有一天她忽然醒悟过来,明白事情的严重时,双方的差距已经太大了!   
正确的心态是:我有足够的能力照顾自己的人生,你也有足够的能力照顾自己的人生,而两人在一起的时候,更能增添额外的火花,产生一些独自一人不能获得的成功快乐。这样的关系,才是1+1= 2,3, 4,甚至5。有托付心态的婚姻只是1+1=1.1,两个人都感到吃力,两人的力量不足,何来成功快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

主题

75

回帖

234

积分

中级会员

积分
234
 楼主| 发表于 2024-2-7 09:47:4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豆芽 于 2024-2-7 09:49 编辑

    3.不愿意讨论自己与对方的内心感觉
    人类对情绪的认识和研究少得可怜,很多人都沦为自己情绪的奴隶:情绪来了便完全拿它没有办法,受它的控制,往往做出让人后悔的事。在婚姻生活中,一个人的情绪常常导致争吵或者关系疏离,更危险的是一些夫妻之间有“不要带情绪回家”的协议。奇怪的是,人们对自己的情绪无能为力,无法挥之则去,但是却要求对方“不要带情绪回家”。
    我们是在理性的世界中成长的。成长过程中身边的成人不停地告诫我们“这样不对”、“那不应该”、“如此更好”、“记得按这几个步骤去做”之类的话。我们年幼时偶有家长不愿见到的情绪出现,家长便会责骂我们:“不准哭”、“不可以发脾气”。家长只是不允许这样的事情出现,但从来都没有教我们怎样去做会有效地驱走这些情绪(他们自己也不懂)。这些所谓“负面情绪”重复出现,不被接受,我们又没有办法有效地处理它们,于是,我们对它们有厌恶排斥的心态,渐渐学会不理会自己内心的感觉,而只凭家长的点头或摇头示意行事。从那时起,我们便与自已的内心感觉分离了,成为自己情绪的奴隶。
    我们希望对方可以把情绪放下来才回家,自己也这样承诺,其实这不可能做到。但是为了遵守自己的承诺,便会先找到一个地方疏导、宣泄自己的情绪,待平静后才回家。如果这个地方碰巧有一个善解人意的异性,一些本来可以避免的感情关系便会发展出来。这可不是危言耸听,多少有婚外情的人说起问题的开始就是家中的配偶不了解自己。
    试想一想:如果准备甘苦与共、白头到老的人都不可以与你分享或分担你的情绪感受,这个世界里还有谁可以呢?
    为了保证真的是两人并肩面对世界,为了杜绝发展出其他感情关系的可能,应该对配偶说:“请你把情绪带回家吧!”
    当自己有情绪时,亦应对配偶坦白说出。很多人愚蠢地以为不把情绪说出来是不使配偶担心。事实上,不说出来使配偶更担心,并且给对方一个信息:我们还不能甘苦与共、白头到老。这对婚姻当然有很大的伤害。对方若是很关心你,他/她会感觉到你的情绪,但是你不愿意说出来,对方便只能够干着急。这样,本来两人可以相互扶持、共同度过的一段经历,却变成见面时强颜欢笑,背后暗自担心。
    把情绪说出来与把情绪发泄在对方身上是两回事。一个人有情绪,同时自知有情绪,能够与别人讨论自己的情绪状况,是思想成熟的表现。
    本书的第七部分提供了很多处理情绪的技巧,帮助读者消除各种事情所引起的情绪,避免了两人的感情关系受到不良的影响。其实这样的情绪处理技巧有很多,有兴趣的朋友可以阅读我的著作《情绪舒导学》(内地版《NLP简快心理疗法》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3),也可以报读我讲授的“NLP及格执行师文凭课程”或者“NLP简快心理疗法学习班”。

    4.维持“苹果皮”式的和谐
    20世纪90年代的初期,我在广东惠州工作,那个时候内地水果市场刚开放,进口的水果卖得很贵。有一天,我很想吃美国的红苹果,在一家店里看到一些又大又红,果皮光亮的红苹果,便忍痛买了一个。把苹果切开,发现里面已经完全变成了黑色。原来外面还是好好的,里面其实已经腐烂啦!
    中国人很重视家庭关系的和谐,亦重视谦让。结果是:我们不懂得如何面对冲突,有问题出现时我们只会忍让,不断地忍让,直到生活无法再进行下去,关系破裂为止。这样的不惜任何代价,只求息事宁人的谦让所做出的和谐,我称之为“苹果皮式的和谐”。
    “家和万事兴”、“忍一句风平浪静”等的话,每个中国人都可能听到过,我们的确是追求和谐的民族。但是,在不惜代价地维持和谐环境中长大的人,会错误地以为无论什么情况,不忍让总是不应该的,会不顾一切地维持一份表面的和谐。
    这样的和谐,其实是确保关系最终破裂的方法。因为这样的忍让造成心中的一份不满,君不见那些中年感情破裂而要离婚的男女,不都是说“我忍了你几十年”吗?维持“苹果皮式的和谐”只会没事变有事、小事变大事,如果两个人都不改变,感情破裂是唯一可能的方向。
    夫妻之间应该建立一种就矛盾冲突进行讨论的机制。这里说的是平心静气的讨论,双方都给对方同等地位、相同的权利。现实生活中的夫妻,往往是用吵架去做这件事,很快地,焦点已经不是本来要讨论的事情,而是“对方的态度如何不对”了。
    两人在心平气和、情深意浓的时候,便应该约好一个双方可以讨论矛盾问题的机制。这个机制应该能够让两个人平静地说出自己不能接受对方怎样的语言行为,并且商定如何解决。在一个平等、互相尊重、给对方足够空间的基础上讨论这些问题,正是思想成熟的表现。经常把对方的需要放在心里,经常进行这样的谈话,便能防止让小问题成为两人翻脸的导火线。为了两人长远的关系,这种讨论是省不得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白河缘® ( 豫ICP备2023038580号 )

GMT+8, 2025-9-9 23:10 , Processed in 0.069058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